當今焦慮、憂鬱、失眠已經成為了社會新的流行病,世界衛生組織對14個國家15個地區的25916名在基層醫療就診的病人進行調查,發現有27%的人有睡眠問題,據報導美國的失眠發生率高達32~50%,英國10~14%,日本20%,法國30%,中國30%以上。睡眠障礙對生活品質的負面影響很大,尤其是精神心理狀況,但相當多的病人沒有得到合理的診斷和治療。睡眠障礙現已成為威脅世界各國公眾的一個突出問題。
你睡眠不好的“三劍客”失眠、焦慮、憂鬱
有文獻顯示,40%的失眠患者有一種或幾種精神障礙,其中焦慮障礙占到24%,憂鬱障礙占到23%,物質依賴(酒精、藥物等)占到11%。失眠和焦慮憂鬱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性。其中在失眠與焦慮憂鬱共病的患者中,焦慮障礙先於失眠的情況占73%,而失眠先於憂鬱的占69%。因此說失眠是憂鬱、焦慮發作的常見症狀之一,也是憂鬱、焦慮發病的危險因素,反過來,焦慮憂鬱也可以是慢性失眠的危險因素。
長期的失眠會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和概率。睡眠不足會使人體免疫力下降,抗病和康復疾病的能力低下,容易感冒,並加重其他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的發作,如心血管、腦血管、高血壓等疾病。實踐還證明,手術後的病人如睡眠不好,傷口癒合的時間會明顯延長。兒童如患有嚴重睡眠不足,可影響其身體發育。因為在睡眠時,特別是在深睡期,兒童腦內分泌的生長激素最多,這是促進孩子骨骼生長的主要物質。
失眠、焦慮、憂鬱多是心理問題
由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藥物因素及飲食因素所致者的病例數遠遠少於由心理因素所致病的病例數。常見的導致失眠的心理因素有:擔心失眠,對夢的誤解,生活工作壓力,童年創傷心理的再現,無助的心理等。
心理因素可引起失眠,同樣,失眠又能影響人的心理,失眠對心理影響程度取決於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對失眠的認知,比如有人雖患有失眠,但精神狀態正常,不影響白天的工作生活。
有人則會因偶爾的失眠變得精神萎靡,無精打采。失眠會直接影響次日的心情,導致情情低落,長此以往就會陷入憂鬱狀態。
自我檢查是否有焦慮憂鬱情緒
失眠患者如何覺察自己是否有焦慮憂鬱情緒呢?
1、清晨起床後不能恢復充沛精力,思維能力不清晰,白天容易疲乏、無力。2、有認知功能受損,工作與學習能力下降,注意力,集中精神的能力,記憶力損害。3、社會、職業功能受損或者學習成績較差。4、情緒障礙或易激惹。5、白天嗜睡,食欲差,體重下降。6、積極性、精力或主動性減少,不與人溝通交流,對前途沒有希望。7、工作易出錯或者駕駛時易發生意外。8、緊張性頭痛,胸悶憋氣,或胃腸道等軀體化症狀。9、對於睡眠的過度關注和焦慮。
因此,無論生活中是先出現失眠,還是先出現焦慮憂鬱,都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首先改變對失眠的認識,瞭解自己的情緒變化,通過積極的調整,合理的運動鍛煉,改善睡眠和情緒狀況。
如果不能改善,積極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早日康復。
在相關門診中,尤其像是業務、設計、工程、教師、作業員等類型的職業,睡眠障礙的狀況最為明顯
尤其睡眠不足容易對身體產生各種不同的危害。對於有慢性疼痛的人來說,睡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
失眠可能危害機體的消化系統,造成脾胃不調,引發消化系統疾病。
有研究顯示,胃和小腸在晚上會產生一種對消化道粘膜有修復用處的化學物品tff2蛋白質,假如睡眠不足,就會危害這種物品的產生,從而大增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的發作率。
偏頭痛:長期失眠引發偏頭痛的原因可能與顱內小動脈和毛細血管收縮致使腦部皮質缺血有關,這部分患者除了出現睡眠障礙外,還會在晚上睡眠期間反復出現頭痛症狀。
慢性疲勞綜合症:本病在臨床上很多見,特別是女性失眠患者,她們常訴說自己疲憊乏力,即使臥床休息也不能緩衝疲憊部分病者還具有低熱、畏寒、頭浦、咽喉浦、心煩、急躁等不舒適症狀。
此外,長期失眠還可引發中老年人腦病、女性更年期綜合症以及糖尿病等嚴重害人體健康的疾病。所以專家強烈建議大家,千萬不要忽視夜間失眠情況,長期失眠說不定會引起什麼病,大家應謹慎對待並應及時採取治療措施。
底下是長期失眠所引起的症狀,如果符合下列5點以上,可立即前往診所掛號尋求解決途徑
門診中最常觀察到的症狀如下:
對睡眠品質不滿意
.上床後翻來覆去睡不著,往往需要躺30分鐘甚至更久才能入睡;
.夜裡醒來好幾次,多在2次以上,醒來之後很難再入睡;
.早上醒得早,比正常起床時間早醒30分鐘以上;
.總睡眠時間不足6.5小時;
.睡眠品質下降,醒來仍然感到困倦,感覺體力沒有恢復。
白天正常活動受到影響
.白天精神狀態不佳,感到困倦、疲勞,想睡覺;
.工作和學習時,難以集中精力,犯錯次數增加,記憶力下降;
.情緒上,感到緊張、不安、出現情緒低落或容易煩躁、發怒;
.社交、家務、職業或學習受影響等。
而失眠與睡眠障礙治療真的不難!
中醫也能治療失眠等相關睡眠障礙症狀,讓您減少甚至停用安眠藥與抗憂鬱西藥…恢復該有的身心平衡。
桃園八德廣仁堂中醫診所運用傳統中藥來調理過度緊繃、亢奮的情緒,依據中醫藥的學理來調理體質;多管其下,改變您的體質,調理平衡
不是單純以藥物來壓制症狀;經過一系列的療程,很多患者就慢慢減少甚至停止安眠藥、抗憂鬱藥物等西藥的長期依賴,回歸到身體原始的平衡統合狀態,這就是身體原始自然和諧的狀態。
透過我們診治改善失眠狀況的患者都可以漸漸找回正常的睡眠品質,使用正確的方式將幫助您擺脫失眠的痛苦!
桃園八德廣仁堂中醫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尋求專業失眠睡不著的專業諮詢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改善效果。
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門診表提供給大家參考,如果需要也可以加他們的LINE詢問更多詳細內容
桃園八德廣仁堂中醫診所
地址:桃園縣八德市和平路11號
預約電話:(03)361-7566
DEFE115WD51WD桃園廣仁堂中醫診所 |
|科學| · |探索| · |好奇| 1980年1月12日,兩位中國科學家登上了澳大利亞南極科考站凱西站,第一次代表中國科學界正式踏上南極大陸,也是第一次將南極大陸納入中國科學家的研究視野。...首次登上南極考察的中國科學家 | 我國科學家董兆乾(左)、張青松(右)和澳大利亞南極局副局長Knowles Kerry博士一起在澳大利亞凱西站附近考察,引自文獻[1]首登南極40年後,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們正在從對南極懵懂無知的國度,變成南極研究的大國。中國已在南極擁有泰山、中山、崑崙和長城4個科考站,第5個科考站羅斯海新站也正在建設中。中國還組織過35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而搭載著第36次科考團的雪龍2號,目前正航行在南極太空人海附近的海域。...南極洲及周邊海域地圖 | 標註了中國在南極科考站的位置和當前雪龍2號的大致位置。製圖@鞏向傑 陳睿婷 繼《南極公約》凍結了世界各國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後,從科學的角度認識南極便成為中國及其他大國探索南極的根本動機。南極洲大陸經歷過十分複雜的地質運動,在厚重的冰層下及周邊海域內蘊含大量潛在資源,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認識南極的演變、形成和礦產分布,是針對南極展開綜合研究的重要目標。 ...南極群山的層狀巖石 | 南極群山地質特徵複雜,有許多未發現的地質奧秘和寶貴礦產。圖源@VCG南極冰蓋也是最直接的科研對象。每年,降雪落下,混雜著天空中的塵埃、顆粒、氣體甚至落在冰面上的隕石一起凍結成冰,將許多關於南極演變和地球環境演變的線索保存下來。人們鑽井取出冰芯,逐漸揭示出冰雪中深埋的秘密。...冰芯內的氣泡| 冰芯是用特製鑽頭取出的圓柱狀冰體,是重要的科研對象。圖源@NASA南極獨特的自然環境,也造就了地球獨一無二的極地生態群落。對南極生物和生態環境的研究,是人們考察南極的另一項重要環節。大到海象、海豹、座頭鯨,小到賊鷗、企鵝、磷蝦,這些冰雪世界的萬物生靈,是南極展示給人類的最美好一面。...南極Gerlache海峽中游弋的座頭鯨。圖源@VCG 從遠古走來,今日一派冰雪料峭景色的南極都經歷過什麼?厚重的冰蓋下隱藏著怎樣獨特的歷史?它又將面對怎樣不確定的未來?在中國科學家登上南極40年後的今天,我們應該好好了解一下這片偏遠大陸的來路與前途。 ... 01 南極從哪裡來 南極洲的封凍是新生代以來全球「冰室效應」的一個縮影。中生代時期(距今2.51億~0.66億年),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長期保持較高水平,全球氣候普遍溫暖,海平面高企[2],地球南極的情況大為不同。 地球南極與南極洲大陸是兩個不同概念。整個中生代,南極洲大陸在南極圈(南緯66°34′)附近徘徊,最終在距今大約8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達到與今日相似的位置。中生代的地球南極或許存在冰層,但南極洲大陸只可能有少量冰層,並未形成覆蓋整個南極洲陸地的大冰蓋[3]。 ...南極視角的板塊運動動態圖(中生代以來)。製圖@鄭伯容&鞏向傑 溫暖延續到了新生代,距今約5000萬年前是新生代最溫暖、溫室氣體濃度最高的時期[4]。後來,全球溫度總體開始震盪走低,直到人類生活的時代,世界的溫度達到自恐龍滅絕以後的最冷階段。在逐漸變冷的過程里,南極冰蓋和北半球冰蓋先後出現。 ... 越來越冷的新生代|新生代以來,全球平均溫度處於長期變冷的大背景中,譯自[5],有改動。 ·第一個巧合 · 是什麼引起了新生代的全球變冷和南極封凍?最先引起人們注意的是新生代變冷與一系列大規模造山運動在時間上的巧合。 5000多萬年前,世界海陸格局與現在大為不同:特提斯洋尚未變成地中海,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尚未形成,大西洋也遠沒有今日寬廣,各片陸地還在延續著從盤古大陸分裂的趨勢。在後來演變為中國的土地上,還呈現出東高西低的地貌形態。...新生代始新世早期的海陸格局(5000萬年前)| 引自[26],圖源@C.R.Scotese 伴隨著特提斯洋走向消亡,非洲板塊、印度板塊同歐亞板塊全面碰撞,一條斜跨半個北半球的板塊縫合帶宣告誕生,形成了最近兩億年來最大的超級造山帶。它從歐洲的庇里牛斯山脈開始,經過阿爾卑斯山脈,經過中東的扎格羅斯山脈,中亞的興都庫什山,抵達亞洲的喜馬拉雅山脈,甚至延伸到東南亞的火山島鏈。 |請橫屏觀看下圖|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主要山脈與高原示意 | 圖源@星球研究所/鞏向傑 張靖 制 群山改變了世界。山體巖石中的矽酸鹽與降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發生化學風化,將二氧化碳固定到沉積物中。於是,從距今5000萬年起,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快速下降,引發冰室效應,地球的溫度開始下降[6、7]。 ...地質尺度的碳循環示意圖 | 注意左上方矽酸鹽風化吸收二氧化碳的原理。圖源、譯自@Skeptical Science 數值模擬研究表明,當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到600ppm時,南極冰蓋才開始迅速增大,從陸地上的局地冰蓋,變成超出海岸線的大型冰蓋[8]。此時正好是大約3280萬年前。而這個時間點,又和環南極洋流的產生時間形成了第二個巧合。 · 第二個巧合 · 影響南極地區溫度的因素除了冰室效應,還有環南極洋流的形成。地球兩極附近存在著尺度巨大的環極地西風帶,它們攪動大氣,最終帶動海水運動。如果在相應的緯度上沒有陸地的阻隔,就能夠形成暢通無阻的環極地洋流——這恰恰是南極的情形。 ...環南極洋流流速的可視化效果 | 展現了2006年5月12日的環南極洋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海水流速,暖色調錶示流速高,最快可超過每小時1.6公里,流向為順時針。圖源@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南極洲大陸先後與南美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分離。在大約5000萬年前,南極洲首先與南美洲分離,淺水的德雷克海道開啟[9];3350萬年前,南極洲與澳大利亞分離,形成塔斯馬尼亞海道[10、11],環南極洋流帶初步形成;2850萬年前後,南極洲與南美洲進一步分離,淺水的德雷克水道變成深海,洋流增強[12]。 ...環南極洋流的形成|德雷克海道和塔斯馬尼亞海道的先後開啟,是環南極洋流建立的關鍵因素,改自[13]。製圖@鞏向傑 陳睿婷 歷經數千萬年,南極洲大陸最終成為與世隔絕的孤洲,環南極洋流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逐漸將南極洲與低緯海洋的熱量隔絕開來,使恰好位於地球南極區域的南極洲大陸,在新生代降溫的大背景下進一步變冷。 於是,在大約3400萬年前,冰蓋開始覆蓋南極洲大陸;到了大約3280萬年,羅斯海灣開始形成冰架,標誌著南極冰蓋從陸地流進海洋。此後儘管出現過多次反覆,但冰蓋的規模總體上隨著溫度下降而不斷增大,其中在2300萬年和1390萬年前出現過兩次顯著增大[2]。 ...南極冰蓋流動速率可視化效果 | 圖中示意了南極一些主要冰架的位置及它們與陸上冰蓋流動的關係。圖源@NASA,有改動 南極洲冰蓋的生長又反射更多的陽光,使地球進一步變冷,是地球出現北極冰蓋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兩極冰蓋的共同影響下,這顆星球用兩億年中最為寒冷的姿態迎接了人類的到來。 02 南極向何處去 從新生代冰室效應和周期性的冷暖旋迴中走來,古老的南極在當代卻正經歷著來自人類的嚴峻考驗。2019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超過了415ppm,再創新高的同時,也超過了過去1500萬年來的二氧化碳濃度上限值。我們的世界正在逐漸步入未知領域,人類卻對此毫無經驗。南極也以劇烈的變化,走向充滿不確定的未來。 ... 再創新高的二氧化碳濃度圖 | 2019年初夏,美國夏威夷測得二氧化碳濃度超過415ppm(體積分數單位,指百萬分之一),圖源@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海上冰架加速融化· 2019年9月,南極洲東部的埃默里(Amery)冰架末端斷裂,1636平方千米的冰山隨波逝去,成為漂浮在南大洋上的巨大冰山。很快,它會繼續分解成小塊浮冰,逐漸消融。 ...埃默里冰架破裂前後影像 | 2019年9月25日東南極埃默里(Amery)冰架末端斷裂後形成D-28冰山的衛星影像。圖源@ESA 2017年7月,南極洲西部南極半島的拉森C(Larsen C)冰架發生斷裂,形成了面積達5800平方千米的冰山A-68,是北京市面積的近1/3。 ...拉森C冰架破裂後的影像| 2018年3月時的拉森C(Larsen C)冰架和A-68冰山。圖源@ESA 海上冰架來源於陸地冰蓋的向海流動,末端破裂進入海洋是正常冰架消解過程,但它們發生的速率和規模正越來越大[14],從側面反映了整個南極冰蓋的消融愈演愈烈。 ...南極沿海冰架的厚度和體積變化(最近18年間)| 左下角坐標圖表示冰架體積的變化趨勢,其中紅線表示西部冰架,呈明顯減少趨勢;藍線是東部冰架,穩定慢速減少趨勢;黑線是整體趨勢,表現為減少,譯自[14]。·陸上冰蓋加速融化· 2015年,一個來自美國NASA的研究團隊提出,南極新增冰蓋質量大於冰蓋融化質量[15],引發輿論、學術界甚至政界的多方爭議。很快,就有不同的學者指出,這個研究團隊使用的估算方法存在較大瑕疵,給出的結論存在問題[16]。 利用新的方法和數據,科學家們描繪出南極冰蓋加速消融的嚴峻畫面。在過去的40年里,以每十年為一個階段,南極冰蓋的年均消融速率從80年代的400±90億噸,猛增至2017年的2520±260億噸[17],融化速率增加了五倍。 ... 南極不同區域的冰蓋平均質量損失速率折線圖 |時間範圍為1979-2017年,數據源自[17],圖片譯自@科學美國人。 融冰成水,匯成溪流,流入湖泊或者海洋。在這個越來越熱的世界裡,南極冰蓋正在加速融化。南極正和這個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冰封世界一樣,一齊走向難以預料的未來。 ...落日餘暉下的南大洋冰山 | 圖源@VCG ·重返中新世的陰影 · 如前文所述,在大約3300~3400萬年前,600ppm的CO2可能是南極冰蓋快速發育的一個門檻,如今的人類,距離這個門檻正在越來越近。隨著世界各國工業化的發展和能源需求的增長,碳排放失控的風險已經從迷霧中顯出身形。 研究者們模擬過幾種不同碳排放路徑[18],但即便是中等排放路徑RCP4.5,也面臨二氧化碳濃度在本世紀中期突破600ppm的極大風險。而高排放路徑RCP8.5,即世界保持當前碳排放規模繼續發展下去,則面臨著全球氣溫升高3.2-5.4℃,二氧化碳濃度超過1000ppm的風險。 ... 人類會選擇哪一種未來? | RCP路徑是根據不同碳排放量模擬的未來升溫場景,大力減排實現負排放的RCP2.6路徑是最理想的預期,本世紀末的全球升溫不超過2.3℃;而無所作為的RCP8.5路徑是最糟糕的預期,本世紀末的全球平均溫度或升高3.2-5.4℃,譯自[19]。水泥在生產和正常使用中,也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是化石燃料之外比較重要的碳排放源。 這對南極可能意味著什麼?也許遙遠的地質歷史可以給出一些線索。 在距今約1400萬年前的中新世氣候溫暖期,全球平均溫度大約比現代高3-4℃,接近本世紀末碳排放失控場景下的最壞情況(RCP8.5)。有研究人員分別使用不同的地球軌道背景配以不同的二氧化碳濃度,對當時南極冰蓋的情況進行了計算機模擬,發現當二氧化碳濃度達到500ppm時,冰蓋將大幅離開海岸線;達到840ppm時,南極洲將出現大範圍巖石裸露[20]。 ...中新世南極融化範圍模擬結果 | 以不同的軌道和溫室氣體條件進行的數值模擬,地形數據選用了現代南極地形,譯自[20],有改動 因此,500-840ppm的二氧化碳濃度,可能是南極冰蓋將會出現大幅後退的關鍵區間。不出意外的話,我們這一代人可以親眼見證這一時刻的到來,不知是一種見證重要歷史的幸運,還是一種即將面對殘酷未來的不幸。 如果保持高排放水平到本世紀末(RCP8.5路徑),隨著兩極冰蓋和山地冰川的融化,以及海水受熱膨脹,最終引起的海面上升有可能達到0.6~1.1米[21]——當然,也不排除更高一些。 或許這樣的海面上升幅度並不可怕,但是以後呢? ...南極落日 | 夕陽,孤立的冰山,裸露的山巖,南極洲的明天會是什麼樣子呢?圖源@VCG 03 尾聲 南極的故事,從來並不僅僅關乎南極本身。這就像人類的行為,影響到的從來不僅僅是人類自己。 南極的昨天,既是歷史的進程,也塑造了新的地球歷史。南極的未來,既掌握在地球自身的節律里,也取決於人們將會作出怎樣的抉擇。2019年夏天,一座冰島冰川的消逝,引發了全球輿論的關注。其中,一份冰島人寫給冰川的墓志銘格外發人深省。 ...寫給Ok冰川的墓志銘| 2019年8月,冰島Ok冰川因消融嚴重被取消冰川資格,成為歷史的一部分。這是冰島人為Ok冰川撰寫的墓志銘,留在了它曾經矗立過的地方。翻譯、製圖@雲舞空城 陳睿婷 寥寥數語,將當代世人在發展與生存、科學與政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糾葛展現得淋漓盡致。面對南極的過去與未來,我們同樣能夠感受到屬於這個時代的某種彷徨,那是一種「明明知道結果,卻不知該如何去做」的彷徨。但這些今人正在經歷的彷徨,卻也構成了未來人們回顧今天時所看到的每一個抉擇時刻。 改變自己,改變世界,並不需要太多豪言壯語。我們知曉了南極激盪的過往,我們也了解了南極的一種暗淡未來,剩下的,就是為後世的人們去真的做點,我們早就該做的事情。 | END | [1] Chen Z, Allison I. Some aspects of Chinese-Australian cooperation in Antarctic Research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J].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6, 27(2): 126-137. [2] 汪品先, 田軍, 黃恩清, 馬文濤. 地球系統與演變[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8. [3]Price G D. The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of polar ice during the Mesozoic[J]. Earth-Science Reviews, 1999, 48(3): 183-210. [4]Bickert T, Henrich R. Climate records of deep-sea sediments: towards the Cenozoic ice house[M]//Developments in Sedimentology. Elsevier, 2011, 63: 793-823. [5]Zachos J C, Dickens G R, Zeebe R E. An early Cenozoic perspective on greenhouse warming and carbon-cycle dynamics[J]. Nature, 2008, 451(7176): 279. [6]Fang X, Galy A, Yang Y, et al. Paleogene global cooling–induced temperature feedback on chemical weathering, as recorded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J]. Geology, 2019, 47(10): 992-996. [7]Raymo M E, Ruddiman W F. Tectonic forcing of late Cenozoic climate[J]. Nature, 1992, 359(6391): 117. [8]Galeotti S, DeConto R, Naish T, et al. Antarctic Ice Sheet variability across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climate transition[J]. Science, 2016, 352(6281): 76-80. [9]Livermore R, Nankivell A, Eagles G, et al. Paleogene opening of Drake passage[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5, 236(1-2): 459-470. [10]Exon N F, Kennett J P, Malone M J. Leg 189 synthesis: Cretaceous–Holocene history of the Tasmanian gateway[C]//Proceedings of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 scientific results. Ocean Drilling Program College Station, TX, 2004, 189(1): 1-37. [11]Scher H D, Whittaker J M, Williams S E, et al. Onset of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30 million years ago as Tasmanian Gateway aligned with westerlies[J]. Nature, 2015, 523(7562): 580. [12]Maldonado A, Bohoyo F, Galindo-Zaldívar J, et al. A model of oceanic development by ridge jumping: opening of the Scotia Sea[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14, 123: 152-173. [13]Kennett, J P. Marine Geology[M]. New Jersey: Printice-Hall, 1982. [14]Paolo F S, Fricker H A, Padman L. Volume loss from Antarctic ice shelves is accelerating[J]. Science, 2015, 348(6232): 327-331. [15]Zwally H J, Li J, Robbins J W, et al. Mass gains of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exceed losses[J]. J. Glaciol, 2015, 61(230): 1019-1036. [16]Scambos T, Shuman C. Comment on 『Mass gains of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exceed losses』 by HJ Zwally and other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2016, 62(233): 599-603. [17]Rignot E, Mouginot J, Scheuchl B, et al. Four decades of Antarctic Ice Sheet mass balance from 1979–2017[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116(4): 1095-1103. [18]IPCC, 2014: 氣候變化2014: 綜合報告.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第二工作組和第三工作組報告[核心撰寫小組、 R.K. Pachauri 和 L.A. Meyer (eds.)]. 瑞士日內瓦 IPCC,共151頁. [19]FussS, Canadell J G,Peters G P, et al. Betting on negative emissions[J]. Nature climate change,2014, 4(10): 850. [20]Gasson E, DeConto R M, Pollard D, et al. Dynamic Antarctic ice sheet during the early to mid-Miocen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113(13): 3459-3464. [21]IPCC, 2019: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I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 [H.-O. Pörtner, D.C. Roberts, V. Masson-Delmotte, P. Zhai, M. Tignor, E. Poloczanska, K. Mintenbeck, M. Nicolai, A. Okem,J. Petzold, B. Rama, N. Weyer (eds.)]. In press. [22]Zachos J, Pagani M, Sloan L, et al. Trends, rhythms, and aberrations in global climate 65 Ma to present[J]. science, 2001, 292(5517): 686-693. [23]Shepherd A, Ivins E, Rignot E, et al. Mass balance of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from 1992 to 2017[J]. Nature, 2018, 558: 219-222. [24]Steig E J, Neff P D. The prescience of paleoclimat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Antarctic ice sheet[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1): 2730. [25]Rintoul S R, Chown S L, DeConto R M, et al. Choosing the future of Antarctica[J]. Nature, 2018, 558(7709): 233-241. [26]Plate tectonic maps and Continental drift animations by C. R. Scotese, PALEOMAP Project (www.scotese.com)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azO20z5.html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台北淡水睡眠障礙睡不著中醫推薦台北信義睡眠障礙睡不著中醫推薦台北自律神經失調治療中醫推薦ptt
桃園蘆竹失眠治療中醫門診 台北永和容易作夢易醒中醫推薦 冬天失眠怎麼辦 4個方法讓你有個好夢桃園八德自律神經失調治療中醫推薦 台北萬華失眠中醫推薦 節後總是睡不著 4個方法可改善桃園八德睡眠障礙中醫治療推薦 台北板橋睡不著中醫門診 婚前焦慮症的表現有哪些中壢肩頸痠痛疲勞中醫推薦 桃園蘆竹睡眠障礙睡不著中醫推薦 焦慮情緒是不是就是焦慮症台北板橋自律神經失調治療中醫門診 台北永和容易頭暈焦慮中醫推薦 晚上什麼時候睡覺有益健康
留言列表